-
[
國學少長集
]
彭門創作室召開2024年暑假集體辦公會議
發布時間:
2024
-
07
-
13
點擊次數:
151
2024年7月10日,2024年暑假集體辦公會議在彭門創作室召開。彭門創作室導師彭慶濤老師,創作室成員郭云鵬、李懂浩、孫加兵、王偉臣、金之昊、宋志軒、王俊毅、尹一航、王煒、劉曉陽參與會議。該次會議主要包括三部分,由學術部部長孫加兵主持。第一部分:先由媒體部部長尹一航做出2024年上半年媒體部的工作總結:在2024上半年,媒體部的工作水平整體上升,每位同學按時發送推送,且在校對推送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不斷減少。另外,尹一航也指出了媒體部中仍然存在的問題,比如網站上傳不及時。尹一航完成工作總結后,孫加兵就媒體部工作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如完善除推送以外的工作。隨后,學術部部長孫加兵做出了2024上半年的學術工作總結:“論語故事”課題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且主要撰寫人員完成了一定的創作;“曲阜通覽”課題初稿完成,且審核通過。隨后,彭慶濤老師講述了“曲阜通覽”課題的寫作緣由和課題的具體進程。第二部分:由李懂浩、孫加兵做出了2024年的暑假工作安排。李懂浩進行了掌故知魯的寫作安排,同時給出了一些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孫加兵具體分配了“論語故事”課題的寫作任務,并對撰寫人員加以勉勵。第三部分:師生交流會,彭門創作室的同學分享2024上半年的學習和生活體會。最后,彭慶濤老師、郭云鵬先后做出會議總結,本次會議圓滿完成。
-
[
國學少長集
]
王學仲文集 | 國花
發布時間:
2024
-
07
-
13
點擊次數:
9
國花人們生活在當前政通人和國安世泰的盛世,茶余飯后不免聊點民間話題,有時也涉及到推選一種名花出來作為國花,因為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一個喜愛蒔花藝草的美好傳統。鮮花是萬物中最美好的形象,人間最優美的象征,以花來作為某個城市的市花已不乏其例。以花象征國家,古代也有先論,解放前也頗有推選國花之議,競選的名品記得最后集中于牡丹與梅花二種,在這兩種名花之間,我是傾向于以牡丹為國花的。我在少年時代,記得三伯父家有一個花的庭園。我在他的小園中認識了凌霄花、梔子花、玉蘭花等不少花名,而我印象中最深的還是芍藥和牡丹花。記得谷雨時節它開始開花,玫瑰色的花瓣簇成一個碗口大的花頭,著實好看!待我長大后又去荷澤看花,那時被當作藥材培植了一大片芳叢,香風似從那金黃色的花須中緩緩散出,真是沁人心脾。解放后再去洛陽王城公園看花,印象又有不同,當時雖然只剩下三十多個品種,在我已感到姹紫嫣紅,美不暇接,形成爭奇斗艷的奇觀。那每一朵花蕾都十分圓潤飽和,似乎正等待著東風的吹拂,蜂蝶的登場,置身于這樣一個錦簇玉裹的世界,這才體悟到人對自然的皈依,達到目迷神馳、心神蕩漾的美境。八十年代初,再到洛陽城,這里的牡丹已發展到二百三十多種,不僅王城公園大片栽植,而且擴大到植物園、牡丹公園、南關公園、西關公園等地,即使隨便走進一個工廠、學校,以至于家庭院落,都可以看到牡丹的蹤跡。洛陽市政府將牡丹命名為市花,并規定每年的四月十五日為洛陽花會,年復一年,竟然成了聞名中外的牡丹花都,我在山西、河北北部山區,都發現過野生的牡丹花。《酉陽雜俎》記載唐代裴士淹使幽冀,從汾州眾香寺院中,把白牡丹移至了都下。不過,唐代習慣都把牡丹稱為木芍藥,在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中,就贊美了傾國的名花與傾城的妃子,李白在詩中發出了賞名花對美人雙美俱并的贊嘆,這就使得牡丹的聲價與品格在百花中不斷升高,而獨占鰲頭。但是我真正對于牡丹品格美的發現,既不是在洛陽,也...
-
[
國學少長集
]
儒家經典 | 《孟子·梁惠王下》(十)
發布時間:
2024
-
07
-
13
點擊次數:
3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1]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2],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Mencius, having an interview with the king Xuan of Qi, said to him, “If you are going to build a large mansion, you will surely cause the Master of the workmen to look out for large trees, and when he has found such large trees, you will be glad, thinking that they will answer for the intended object. Should the workmen hew them so as to make them too small, then Your Majesty will be angry, thinking that they will not answer for the purpose. Now, a man spends his youth in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of right government, and, being grown up to vigour, he wishes to put them in practice; if Your Majesty says to him, ‘For the present put aside...
-
[
國學少長集
]
王學仲文集 | 翅羹、窩湯雜想
發布時間:
2024
-
07
-
13
點擊次數:
2
翅羹、窩湯雜想漫游港澳兩地的粵菜館,無不炫示“生猛活鮮”的四大特點,以此為招徠顧客的廣告。為此,他們就要競相炫耀飼養品種的豐富程度,玻璃池檔內游動著奇形怪狀的海魚,鐵籠里糾結盤曲著形形色色的毒蛇,驚恐亂竄亂撞的果子貍,以及鎖著的飛禽野物。顧客指明要吃哪一種,就可以驗明正身,當場宰殺,使我感到粵菜風行中外,吃著味美,但卻是一門非?!皻埧岬呐胝{藝術”。也許少年讀書,受了點“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影響,加之隨著一位吃素的老祖母長大,與“生猛活鮮”相比,我倒是愛吃“熟弱死腐”的食品。比如豆制系列,不只是臭豆腐我愛吃,臭豆汁我愛喝,即是豆腐、豆腐干、豆腐絲之類都在我的食譜之列。至于黃、綠豆芽,豆瓣制醬都在我的美味系列之中。不過到了港澳是無法回避海鮮的,這不僅有負友誼,光是去吃白粥饅頭的店堂太少,即是店主也極不歡迎,我也要點他些名貴萊品,湯式。比如說魚翅與燕窩,既符合我不殺生的原則,并是海鮮中的珍品,又可博取堂倌的滿臉歡迎。有時在不得已情況下我就做出這樣的選擇。魚翅位居鮑、參、肚諸種海鮮之首,精于探究的我國古代美味庖廚師真不知怎么發現的翅、窩兩大珍品。在任何魚類中,魚鰭魚尾都是棄置之物,唯獨輪到了鯊魚,偏只吃它的翅,而揚棄它的肉,如果誰家買點鯊肉,人家也會目之為貧寒之家。因為鯊肉粗而且腥,既然是這樣,有些生物學家也出來為鯊魚辯誣,說它是并不侵害人類的惡魚,奉勸漁民捕到鯊魚時,只割下他的鰭,仍然將之放入大海。既然沒有殺生之嫌,又可博得人稱高貴翅席的美名,也就心滿意足了。我吃魚翅專點天九翅,形如粉條,嫩鮮可口。鯊魚的鰭分別為背、胸、腹、臀、尾,都可割取下鰭翅來。魚翅要經過專門人員的處理,洗擦晾曬各種炮制過程。制作的精到與否,又可影響到翅品質量之優劣,即使是名品,如果不是經過名廚能手做成的翅湯,會使你誤認為粉條湯一碗,那就失去美食的價值。只有精能的高級廚師,用上湯輕煨,加上高級的調料,才能烹調...
-
[
國學少長集
]
儒家經典 | 《孟子·梁惠王下》(九)
發布時間:
2024
-
07
-
13
點擊次數:
6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1]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2],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Mencius, having an interview with the king Xuan of Qi, said to him, “If you are going to build a large mansion, you will surely cause the Master of the workmen to look out for large trees, and when he has found such large trees, you will be glad, thinking that they will answer for the intended object. Should the workmen hew them so as to make them too small, then Your Majesty will be angry, thinking that they will not answer for the purpose. Now, a man spends his youth in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of right government, and, being grown up to vigour, he wishes to put them in practice; if Your Majesty says to him, ‘For the present put aside...
-
[
國學少長集
]
王學仲文集 | 重提安樂死
發布時間:
2024
-
07
-
13
點擊次數:
4
重提安樂死死是人生的終點,是一個極其嚴肅的社會問題??鬃釉f:“大哉死乎,君子休焉,小人伏焉?!倍劳鰧θ魏稳硕际瞧降鹊摹τ谛叛錾系鄣娜藖碇v,死后會有一個美妙的天堂,對于信仰佛教的人來講,死后會進入西方的極樂世界,于是對這些有著虔誠宗教信仰的人來講,死就是一種安樂的回歸。但對于善良而又愚昧的祥林嫂來講,不免瞪大了兩只彷徨的眼睛質問魯迅:“人死了還有沒有魂靈?”最稱博學多聞的孔老夫子,也遇到過這個難題,當他的弟子季路請孔子解答一下死的問題時,孔子也只好回避了一下,他說:“未知生,焉知死?”可見這樣的大哲學家,也還沒有深究死這一課題。這就導致了人對于死的模糊,也就談“死”色變,總是不如談長壽那么可愛動聽。但是人總是要死的,對于更多的不相信靈魂會能升天的蕓蕓眾生來講,生育和節育是一種教育,對于死,雖然還沒有一個普遍公認可行的教育問題,卻也不應加以回避。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使人們有可能科學地認識并解釋人的生命與價值了。馬克思曾提到,“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判斷生命的價值也是這樣的。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者是靠無數個活著的生命為其創造的,以此體現著人類生存的社會價值,相反,人的生命不能體現為物質的創造價值,那就必然會危及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這一意義上講,死就為社會做出了另一份無私的奉獻,自身也有了歸宿。舉一個美國的例證來說吧,美國每年要花費15億美元來養1萬個植物人,至于那些身患絕癥確診而無法治愈的人數,就更加難以數計,更不要說疾病為病人所帶來的痛苦了,這就是安樂死在國際社會中呼聲愈來愈高的原因。正是人類的進化與文明,才有可能提出了科學的研究死亡問題,現在最集中探討的,還是對于不治之癥的安樂死的論證上。這一議題,目前具有了國際性的范圍,世界上已有13個國家從法律上承認了安樂死的合法性,有11個國家在醫學上承認安樂死,即如傳統觀...
-
[
國學少長集
]
儒家經典 | 《孟子·梁惠王下》(八)
發布時間:
2024
-
07
-
13
點擊次數:
7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1]有之?!痹唬骸俺紡s[2]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3]。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The king Xuan of Qi asked, saying, “Was it so, that Tang banished Jie, and that king Wu smote Zhou?”Mencius replied, “It is so in the records.”The king said, “May a minister then put his sovereign to death?”Mencius said , “ He who outrages the benevolence proper to his nature, is called a robber; he who outrages righteousness, is called a ruffian. The robber and ruffian we call a mere fellow. I have heard of the cutting off of the fellow Zhou, but I have not heard of the putting a sovereign to death, in his case.”【注釋】[1]傳:書傳,書籍。[2]弒:特指居下位者殺在上位者。[3]一夫:匹夫,獨夫?!咀g文】齊宣王問孟子說:“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紂王,有這回事嗎?”孟子答道:“書傳中有這種記載?!保R宣王)問:“臣子殺掉君主,可以嗎?”(孟子)說:“傷害仁德的人叫作賊,傷害正義的人叫作殘,殘和賊之類的人被稱作獨夫。聽說過誅殺...
-
[
國學少長集
]
王學仲文集 | 從中國歷史分合談治亂之道
發布時間:
2024
-
07
-
13
點擊次數:
7
從中國歷史分合談治亂之道我中華為炎黃胄裔,立國亞洲,具五千年文明歷史,以三皇為帝祖,以神龍為象征,以玄黃為膚色。禹鑄九鼎,分職九州,方域貢物,早已形成中國人愛統一、頌治平的心理素質。因為禹甸舜土,為我們的世代人民樹立了一個和平安樂而統一的國家榜樣,而在當時即有獻曝擊壤之民,傳為歷代歌頌統一升平的佳話。在每逢國家阽危,國祚存亡的危急關頭,都有諍臣義士,挽狂瀾于未倒,所謂“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作為救亡圖存的最強者。因此中國歷經千災萬劫而不隳金身,就是由于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造成了一股強大的凝鑄力,不管是外侮侵略還是內亂襲來。炎黃子孫憑借的即是炎帝賦予的血統,軒轅秉承來的脊梁,共工觸不動的天維地柱精神。共同的哲學文化之維系,使中華子孫,繩繩相繼,宛如巨大的磁鐵,吸引著不同民族、不同宗教與信仰,歡聚于一個民族大家庭之中,共同生息繁衍,彼此關愛尊重,以至萬紀億世而保持各民族和睦團結,數千年的向心而不渙散之力量。我國版圖遼闊,民族繁多,綜觀數千年多變之歷史,其間風云變幻,忽分忽合,但其總的規律卻是亂極思治,離而思合,戰而思和,分久必合,最終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炎黃血脈不變,真是血濃于水,骨堅于柴。無論漢、滿、蒙、回、藏以及諸多民族,歷史上出現了若干爭端,而仍能親和相依,宛然似一個磁場,一塊磁鐵,緊緊吸引在一起,一直作為一個泱泱大國屹立于世界之林。即從黃帝與蚩尤之戰算起,中國內部之戰爭迭起,但究竟如何呢?試看東周分裂為戰國,大小國家至于數十,人心厭亂,終為贏秦所統一。東漢勢頹,又分為三國鼎足之勢,其中戰亂無數,終合于晉;三國之后,又有南北分朝對立,史稱南北朝,實際立國者此起彼伏,終為隋績纘大統;唐后五代十國各逞鋒芒,披堅執銳,以至五胡亂華,最終統一于宋。至于此一民族稱帝,那一民族尊王,總是中華民族自家大家庭之內部事務,不是外侮凌侵,導致國家種族之復滅,而永葆炎黃苗裔之共和。再看中華民族...